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冷溶
编辑出版《胡锦涛文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阐述和高度评价,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是党的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胡锦涛文选》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文选》全面展示了这一科学理论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篇布局就是从这个宏伟目标开始的。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003年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新的实践要求,迫切需要作出新的理论回答。在这些认识基础上,我们党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等作了深入阐述。
总结党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的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指出,胡锦涛同志“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胡锦涛文选》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动教材。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坚持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文选》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继承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比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等。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系列独具创新性的思想观点,集中概括和反映在《胡锦涛文选》的全部内容中。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起来,体现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实践中,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文选》的第二、三卷,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经历的重大事件和作出的重大决策。
回顾这十年,我们取得巨大发展成就,走过很不平坦的道路。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我们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及时编辑出版党的重要文献,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胡锦涛文选》是继《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之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又一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集,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重要教材。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3日 06 版)
附:CIRDR曾主持完成《科学发展观丛书》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简称发改院,英文缩写CIRDR),创办于2002年9月11日;是在国务院提出“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大思路背景下成立的综合性智库,集研究、咨询、会议和培训于一体,总部位于北京。CIRDR成立至今,承担并主持了中国第十、十一、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特别是在探索性研究课题方面,提出、发表了上百份专题报告,获得中国从高层到基层各级政府的重视与肯定。CIRDR还首创中国智库研究系列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创新性提出智库产业新体系。作为一家致力于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的综合性智库机构,CIRDR长期以来积极组织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研究,总计完成1千万字的系统性科研成果和智库报告。
新华社:《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发行
据新华社北京2012年12月23日电 23日,国家重点研究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央有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科学发展观丛书》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同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完成,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共10册。
丛书以“五个统筹”和“五个建设”为主要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论点结合实例的特点,既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初步总结,也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央视新闻联播:《科学发展观丛书》今起出版发行
《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座谈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举行,这套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丛书以“五个统筹”和“五个建设”为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即日起向全国发行。
人民日报:“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
本报北京2012年12月23日电 23日,国家重点研究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科学发展观丛书”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同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等完成,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共10册,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丛书阐述学术观点,分析实践案例,提出政策建议,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论点结合实例的特点,既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初步总结,也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国家重点研究规划项目
《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座谈会
(摘录部分)
时间:2012年12月23日下午
地点:中央组织部七楼
主持人王占生:
现在开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科学发展观丛书》出版座谈会,我是党建读物出版社社长王占生。请允许我先介绍参加今天会议的中央领导和嘉宾,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地方部分省区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在京各大媒体的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也感谢大家在休息日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专程来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
首先请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科学发展观丛书》项目负责人于今介绍《科学发展观丛书》编撰情况并作主题发言。
于今:尊敬的副主席,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作为《丛书》项目的主持人,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丛书编写和出版的情况。
《丛书》的编写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这个时期研究编撰完成了《五个统筹丛书》,历时5年陆续出版,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共5册。这五本书全面、深入、切实对“五个统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作序,近百名党政机关和科研院校等单位官员、专家学者先后指导和参与课题研究。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以及钱伟长、厉无畏、李君如、马凯、杜青林、赵宗鼐、杨传堂、蔡武、白春礼等分别出任“五个统筹丛书”项目编辑指导委员会成员、主编,并给予工作指导和参与课题研究。
第二个阶段,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这个时期研究编撰完成了《科学发展观丛书》,其间对《五个统筹丛书》进行了修订,最终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共10册书。并相继出版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即,五读本:《科学发展观青年及大学生读本》、《科学发展观企业读本》、《科学发展观基层干部读本》、《学习型政党干部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五报告:《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报告》、《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报告》、《中国党政公开选拔工作发展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报告》和《中国智库发展报告》;两简报:《科学发展观工作简报》、《智库专稿》;编辑出版了国内第一套以智库为名的政策研究系列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向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赠阅科学发展观学习读物百万册;制作至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科学发展观”宣传片;建设大型网络学习平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网(公学网)”;在中央党校开设近76期专题培训班,培训基层领导干部、企业家近5万人次;举办“科学发展观大学堂”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开发了全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观专项公益基金“百人科学发展奖励基金”,并设立了“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学术秘书制度、博士生假期地方挂职活动”等多个项目。
在各位领导、专家鼎力支持下,我们最终形成了字数307万字的《科学发展观丛书》,以及包括刚才提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内的总计1000万字以上的《科学发展观丛书》系统性科研成果,加上《五个统筹丛书》总计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初步总结,也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未来的科学实践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丛书》从项目立项之初,我们就要求各课题组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总结发展规律和经验,要有辩证统一的认识,避免片面性。要用丰富的案例事实、鲜明的观点、翔实的材料进行编写。要创新学术观点,分析案例事实,提出政策建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与学术相结合、发展与创新相结合、分析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既有理论深度,又要通俗易懂,并对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既努力做好编写工作,同时也要形成一份有重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咨询报告。
我们要求各课题组跳出为编写而编写的传统工作思路,确立了以课题项目研究的宏观思路开展研究的方法来编撰,依靠基层政府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深入基层案例基地进行调研,总结各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十年来,课题组成员调研的足迹遍及全国主要省、市、县、镇、村,实践性强是丛书的一大特色,弥补了以往纯学术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从国家哲学的高度而非仅从经济发展的单一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基本要求,从而形成指导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哲学。难点是形成一个贯彻始终的理论逻辑体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一个评价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理论学术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学习、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广泛共识。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观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关于国家的哲学,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还是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目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想已经确立,但是该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以及相互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作出理论构建。所以,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使人们更加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增加中国元素;在实践上,可以为各级领导干部认清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已经做了多方面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话语。构建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一是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论;二是要依据中国的发展经验提升新理论,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作出贡献。从微观层面来讲,目前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还不够深入,人云亦云的理论成果多,有创建的理论成果少,诸如如何界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二字的内涵,如何界定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宏观层面来说,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过于注重经济层面,而对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不够。
“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国家哲学的高度而非仅从经济发展的单一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基本要求,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现有理论成果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展、深化,从而形成指导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哲学。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形成一个贯彻始终的理论逻辑体系,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一个评价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理论上正在探索、实践中亟需破解的问题。目前,中国发展模式或者说中国道路仍在探索,就是因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认为对过去30多年取得成绩的历史评价,依赖于未来30年我们做出了哪些成绩。如果未来30年我国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落实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解决腐败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的话,历史将会大大提升对过去30年成绩的评价;如果没有解决好,对过去30年取得成绩的评价将大打折扣。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所蕴含的道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其标准表述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种广义的发展观包含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狭义科学发展观。狭义科学发展观是广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广义科学发展观是以狭义发展观为核心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科学发展的理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研究框架是:第一,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主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设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途径,二者在实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在功能和作用上是相互支撑的。第三,科学发展的规律:揭示社会运行的五大规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包括: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和谐动态稳定的规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依据,确立和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新内容。
《丛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认可。据统计,我们给上级领导呈递了近百份建议报告,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在中央主要媒体上发表关于科学发展观、国家哲学、学习型政党、中国特色智库、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文化安全、智库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释理论难题、引领学术研究、回应社会热点,尽到了研究工作者应尽的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
回顾“科学发展观丛书项目”的研究编撰工作,首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是前提,这避免了方向性的工作失误;其次,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中央有关领导从开始就关注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进度,并指示“你们研究‘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丛书’可能不是什么巨著,但为中央国家决策部门和各研究机构及理论家、学术专家研究‘科学发展观’以及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为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形式开了一个好头,我认为这项工作是与时俱进、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必将对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为书作序,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最后,团队精神、责任到人、力量到位、部门协调配合是工作的重要因素。先后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同志、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综合的研究科学发展观丛书,各级政府、各部门提供了真实数据和案例,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企业家给予了鼎力相助。他们为丛书的编撰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可以说《丛书》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研究的成果。通过这些年的系统研究,我们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了以项目促人才的模式,培养出一批在教学、宣讲及科学研究上具有高水平、跨门类的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向基层政府输送了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和十六大以来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我们这次座谈会在学习十八大报告的背景下召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外,适应了当前发展的时代主题。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理论。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十年来对项目组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党建读物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艰辛、细致的投入,如果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和艰辛付出,本丛书的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
谢谢各位!
主持人王占生:感谢于院长的精彩发言,于院长作为《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主持人,为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举办出版座谈会,于院长也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下面请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丛书中建设学习型社会当中的主编李君如同志发言!
李君如:谢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并进行发言。首先祝贺党建读物出版社能在十八后及时推出这套丛书,也感谢于今同志为院长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长期以来积极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出版这套丛书,为我们能够在十八大后更好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提供一个很好的辅助材料。我想借这个机会就“科学发展观”讲两点意见。
刚才于今同志讲到,我们要学好“科学发展观”,宣传好“科学发展观”,要传播好“科学发展观”,当然还有研究好“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思想理论突出的亮点,怎么样能在十八大后把它更好地转化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就要学习宣传普及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我有两点意见:
一、要正确地阐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又是个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在有些人看来科学发展是非意识形态的问题,科学和发展加在一起,科学是非意识形态的问题,发展也是非意识形态的问题,再加上“观”,这种观点由科学和发展组成的体系是不是就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呢?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确立起来,成为我们两个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我是要回答的:
1、结合我们历史经验教训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倒大霉了,甚至到了亡国灭祖的地步,帝国主义的侵略当然是个原因,内部分裂主义的剥削(音)也是一个原因,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就是“落后要挨打”。所以,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这是我们从历史命运中得出的极其重要的判断,正因为这个判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中国来讲不是一个非意识形态,非政治的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我想这点可以在历史上得到佐证。
其实历史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的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有道路选择问题,我们的前辈们选择过教育救国,选择过科学救国,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变革,没有正确地理论指导,所有变革的方案都没有能够得到成功。直到马克思传到中国以后,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中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得出了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成就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不仅仅发展现代化本身是个政治问题,而且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这也可以得到历史佐证。
2、在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发展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没有强大的科学指导思想的凝聚,这么样一个数量级人口的群体是难以组织起来的,即使组织起来也难以充分激发他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十多亿人口组织起来了,中国十多亿人口不仅组织起来了,而且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来了。这也再次证明了在中国解决发展问题、现代化问题是离不开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所以我们党总结过去十年的经验,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它的历史地位,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对此,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这是我讲的一点意见,我们在宣传、传播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问题。
既然“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能成立,我们就要进一步思考问题,怎么样能够把“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真正地落实下来,那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框架之内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很丰富,这次十八大讲了三句话,总依据是初级阶段,总目标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伟大复兴。
总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根据。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今天全部的理论和全部的实践。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有些人又有个毛病,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会想到初级阶段,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就忘记初级阶段。这几年忘记初级阶段的人不在少数,忘记初级阶段或者不自觉地忘记初级阶段的情况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我们要宣传某一种理论,特别是我们讲一些鼓舞人心的话时,那时候大话、大目标、大志向统统出来了。但可以看到那是在初级阶段根本做不到的。这是一个危险。因为初级阶段是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得到的结论,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这几年党中央一直强调“三个没有变”,一是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三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曾经向领导建议过,加第四个没有变,是第一个没有变的重复,我们社会不够格,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基本情况没有变。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不够格,恐怕到下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够格,他用了“恐怕”,还不见得到21世纪就够格了。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现在很多的理论观点和目标不是靠社会主义建成的,是共产主义的情况拿到今天来。不够格的情况下讲些够格的目标,又实现不了,久而久之老百姓不满了,你的公信力就成问题了,(认为)你讲的都是空话,一点都不兑现,所以,我们中央告诉我们“三个没有变”,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这“三个没有变”。这是总依据,是我们做所有工作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初级阶段。
我非常高兴的是十八大期间,不仅党的报告重申了“三个没有变”,习近平同志参与讨论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他说我们描绘美好蓝图,这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千万不要给人民提出那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因为我们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群众胃口吊高了,一旦做不到群众会更加失望和更多的埋怨,所以我们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同时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这段话我觉得太好了,切中时弊,就是切中今天这个时弊,今天许多人脑子里忘了这个初级阶段,经常向群众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把群众的胃口吊高以后,做不到,群众就会失望、埋怨。他提到“两个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最后加了一句话,“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政治局学习的时候,他讲总依据的时候讲了“三个不仅而且”:
1、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要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要牢牢记住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中还讲讲初级阶段,一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初级阶段早就抛在九霄云外了,都是西方国家后现代化国家的公民社会搬过来。
2、不仅经济总量低的时候要牢记初级阶段,经济总量高的时候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日子好过了就说自己是第二大经济体,你第二大经济体有什么了不起?我们10个人口袋里每个人100元,加在一起1000元;人家一个口袋里是900元,没有超过1000元,(看上去)超过人家900元,你口袋里只有100元,你有什么了不起?我这次受命到国外通报十八大精神,有人说你们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我说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他是3亿人口,我们是13亿人口,我们13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3亿人口的有什么好自豪呢?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3、不仅在部署长远工作的时候要立足初级阶段,在日常工作安排时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我们总的部署的时候会想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旦分配各项任务的时候层层加码,加到自己在哪个阶段生活都忘了。所以,我们在学习研究、传播“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想不要忘记初级阶段,这样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
我就讲这两点意见,供诸位参考。谢谢!
(附件内容由南书房提供)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